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
【課程編號】:NX40470
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
【課件下載】:點擊下載課程綱要Word版
【所屬類別】:戰略管理培訓
【培訓課時】:可根據客戶需求協商安排
【課程關鍵字】:發展培訓
我要預訂
咨詢電話:027-5111 9925 , 027-5111 9926手機:18971071887郵箱:Service@mingketang.com
課程背景
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四章是“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”,關系到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政策的方方面面,需要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。從2020年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。構建新發展格局,是我國應對百年變局、開拓發展新局的主動調整,也是重塑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,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選擇,更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、深層次變革。
課程大綱
一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抉擇
(一)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。
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共同作用使然。
(二)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
(三)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邏輯
二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八大關系
(一)統籌好“中心任務”和“中心工作”的關系
(三)統籌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系
(四)統籌好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系
(五)統籌好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關系
(六)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的關系
(七)統籌好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關系
(八)統籌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
三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
(一)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
(二)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做強做大實體經濟和制造業
(三)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加快建設農業強國。
(四)促進區域協調發展,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,建設海洋強國。
(五)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,擴大“制度型”開放,加快建設貿易強國
(六)實施科教興國戰略,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
吳老師
吳兆春教授簡介(中共廣州市委黨校)
吳兆春,安徽銅陵人,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授,金融學博士,廣州市高層次人才,廣州市青年崗位能手,廣東省“千百十工程”第七批培養對象,廣州市黨建基地(智庫)研究員。主持或參與完成省部級課題多項,在《經濟管理》等期刊公開發表論文30余篇。對黨建理論、經濟發展、企業管理、金融有一定的研究,撰寫的決策咨詢報告獲得了多位廣東省和廣州市領導的肯定和批轉,所提建議部分被省市黨委政府采納轉化為政策,為廣東省和廣州市經濟發展和改革做出一定貢獻。對銀行理財、房地產投資、私募基金有一定的實戰經驗。
主講課程(2022年11月更新):
廣州市委黨校吳兆春教授,主講課程:
1.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: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
2.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高質量發展: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
3.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
4.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
5.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
6.建設現代產業體系,推動高質量發展
7.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
8.深入學習貫徹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第四卷: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
9.二十大之后的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:政策、趨勢及產業機遇
10.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 打造世界一流灣區
11.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
12.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
13.《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》深度解讀:大灣區深度改革開放的重大平臺
14.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新進展與深入學習貫徹《南沙方案》
15.深化金融體制改革,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
16.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
17.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實操和產業升級
18.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--政策選擇與產業機遇
19.深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建設農業強國
20.學習貫徹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:奮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、創造新的輝煌
21.實施科教興國戰略,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
22.推動綠色發展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
23.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
24.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
25.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歷史文化保護傳承、樹立正確政績觀的重要論述
我要預訂
咨詢電話:027-5111 9925 , 027-5111 9926手機:18971071887郵箱:Service@mingketang.com
企業管理培訓分類導航
企業培訓公開課日歷
2025年
2024年